1992年,吴奇辞去德国巴斯夫公司永久职位后,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任英制讲师(Lecturer)。
1995年,吴奇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
1996年至1999年,吴奇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1996年,吴奇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3年,吴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吴奇担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低维物理与化学研究部主任。
2005年1月起,吴奇受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吴奇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在德国巴斯夫公司工作期间,吴奇先作为洪堡基金会Fellow,有机会在优秀导师的指导下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
这使吴奇接触到了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激光光散射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后来吴奇担任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进一步锻炼了他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为他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这种在企业中获得的实践能力,使吴奇在高分子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各种实验技术,获取准确可靠的研究数据。
巴斯夫公司作为化工领域的知名企业,为吴奇提供了一个从工业应用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机会。
在企业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到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促使他在后续的学术研究中更加注重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对于吴奇在高分子物理化学领域取得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吴奇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高校,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优秀的学者群体。
在这里,吴奇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了解到国际上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方向。
这种频繁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还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他在高分子物理化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教学工作对于吴奇的学术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他需要不断地梳理和总结自己的知识体系,深入理解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
这有助于他发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同时,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也能够激发他的研究灵感,促使他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的研究工作带来新的启示。
吴奇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以及后来担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低维物理与化学研究部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等职务。
这些职务为吴奇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和丰富的资源支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化学物理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强大的科研实力,为他开展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和学术环境。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更是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996年吴奇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这使得他能够更加自由地开展科研项目,购置实验设备,招聘优秀的研究人员,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
一个优秀的研究团队,对于科学研究的开展至关重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能够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研究效率。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下,吴奇的研究团队不断发展壮大,为他在高分子物理化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科研之路
吴奇是我国着名的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主要从事特殊高分子的表征、高分子链的构象变化和组装以及高分子凝胶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