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发生在这个平行世界中的那场世界大战,已进入到第四个年头了。
随着战争的持续,其规模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扩大,参战各国大多已经精疲力竭,战场上伤亡巨大,国内经济则面临着崩溃,百姓苦不堪言,各国社会皆呈现出剧烈动荡的趋势。
仗既然打到了这个份上,无论各国的主政者们乐不乐意,尽快结束战争都成为其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否则等待他们的很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现在最关键的,是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和方式结束战争,而在上一年也就是1917年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则让交战双方都看到了成为最后胜利者的希望。
于是,双方皆把1918年看作是战争的终局之年,也都赌上了全部身家,展开了最后的搏命。
最先采取行动的是德国,因为他们深知时间已经不站在他们这一边了,而且由于封锁,现在整个德国都已处在饥饿之中,更遑论其他。
所以德国人只有抢在正不断涌入欧陆的美军形成战斗力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才是完成自我救赎的唯一法门。
从3月起,德军在鲁登道夫的指挥下,集中了能够集中的全部兵力,向西线的协约国阵线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德军的猛攻,一开始便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在接连突破守方的防线后,使得协约国军队一时间陷入了混乱。
英法两军为此进行了紧急协调,经过通力合作,拼命加强了防御,才勉强阻止住德军的这一轮攻势。
鲁登道夫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指挥德军不顾一切的接连发起新的进攻,依旧希望能够争得最后的胜利。
就这样,在1918年的3月至7月,德军相继发动了索姆河、利斯河、埃纳河、努瓦永-蒙迪迪埃和香槟-马恩河共五次攻势,一度攻至巴黎郊外几十公里的地方,最后却功败垂成。
德军经过了这场“百日攻势”,损失了百万之众,可用兵力折损殆尽,终成强弩之末,失去了再战的能力。
随后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反击下被迫退回到兴登堡防线后方,不但完全丢失了几个月来努力的成果,还从此一蹶不振,在接下来面对协约国必然会发动的全面进攻时,再也拿不出足够的力量进行抵抗了。
在抵御德军堪称最后疯狂的“百日攻势”的过程中,完成了备战的美国军队终于走上了前线,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美国早在1917年4月便对德奥宣战,但真正要派兵远渡重洋,赴欧参战就是另一回事了。
此前长期的和平状态,让美国军队严重缺乏战备,陆军尤其如此,在宣布参战时陆军部队仅有十三万人,另有国民警卫队十八万五千人。
于是为了远征欧陆,美军开始了大规模的征兵扩军运动,在战争期间共征募了四百八十万人,其中二百万人开赴欧洲作战。
可是这些新兵蛋子,要想投入战斗仍需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美军中有经验的军官也严重不足,还缺乏适合全新“杀戮技术”下的武器装备。
所以直到1917年底时,抵达欧陆的美国远征军只有二十万人,并且在接受了英法提供的武器后,仍处在战前的适应训练状态。
而随着德军在1918年发起的疯狂攻势,面对十分凶险的战争形势,英法两国愈发迫不及待的希望美军尽快投入战斗。
美国远征军司令约翰·约瑟夫·潘兴,强烈反对让美军分散编入英法部队的要求,而是主张美军作为整体进行独立作战,最终得到接受。
美军在战场上初露锋芒则是从1918年5月底开始的,并逐步用其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对手和友军的尊重,还依仗其日渐雄厚的兵力,成为了协约国军队的中坚力量。
如此一来,德军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