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堂升任从一品的两江总督,陈家上下自然是喜气洋洋,前来道的贺人流也是络绎不绝。
好在事前便已得到了消息,陈府已经有了预备,故而一切既欢喜又平顺。只是那两江总督府是设在江宁的,陈堂上任后当然也就要迁往江宁了。
但从家族私业上来讲,上海那边的生意虽然发展迅猛,可眼下苏州仍是中心。看来,从此往后,陈家人也只得宁、苏、沪三地兼顾了。
自从陈济生听从兄弟们的建议,着力发展对外贸易以来,来沪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与洋商间的贸易规模就迅速扩大。
当下陈家涉及的外贸项目,已经包括了江苏的丝绸、安徽的茶叶、江西的瓷器,西洋的物产,等等。
为便于业务开展,也是为了创立名号,陈济生在道光二十六年的春天,开设了一个新的商号——东和商行,总部就设在上海县城内。
从此,以东和商行为起点,陈家开始正式勾画起了一幅囊括各项近代产业的经济版图。
尽管这一年多来势头良好,一些伴随着发展,产生的新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三个。
第一个问题。随着陈家进入上海开展外贸,大批苏浙商人也纷纷跟进。这就与之前就已到上海,并且还在源源不断迁来的粤商集团,发生了利益上的矛盾。
在最早一批入驻上海的洋行中,大多都有同广州十三行做过生意的经历。如:怡和洋行、旗昌洋行、琼记洋行,等等。
因此他们习惯性的愿意选择那些来沪的广东人,作为他们在上海的买办。而粤商们也就因此很轻易的垄断了与洋商间的贸易。
直到苏浙商人的代表,东和商行打破了这种垄断。
由于有官场背景,实力又强劲,还占有地利,已在邻近经营多年,更有陈氏兄弟等人的高屋建瓴,东和商行迅速的吸引了洋商们的注意力,纷纷把合作的方向转了过来。
其他苏浙商人也跟着沾光,这自然就引起了粤商们的不满。
粤商的代表是吴健章,字道普。此公与洋人的关系很是密切。英国领事阿礼国,就与其往来频繁,并在暗地里大力支持粤商。
随着两地商人集团间的矛盾越积越深,为了防止升级为冲突,邱瑞曾多次代表东和商行与吴健章等人进行交涉。就连陈济生也经常出面,在两个集团之间进行调解。
好在吴健章也算识大体,更觉得无力撼动陈家的势力。双方在彼此间做了一些协调后,暂时也还能相安无事。
第二个问题是,随着东和商行的生意越做越大,陈济生明显感到能从事涉外业务的人手越来越不够用了。
以至于邱瑞、林家康、吴明达和陈胜等人的事务越来越多,整日忙碌不停,很多事都快顾及不过来了。如此下去,商务发展终会遇到瓶颈。
随着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看在眼中的陈济怀觉得他曾经盘算过的一些事情,时机已经出现。
在兄弟间商议之后,由陈济生向陈堂提出了个想法:要在上海创立学堂,专门培养与西洋交流的人员。
陈堂起初并不很赞成,认为这样做有悖常规,恐遭朝内弹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