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远非人们想象的那般诗情画意,和平时期的风花雪月,山川林海,皆是宜人的胜景,而放在战场上则往往意味着艰难,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进入1903年3月后,位于东北地区最南端的旅顺周边,天气已经开始逐渐转暖。
虽说夜间温度依旧很低,还时常刮起大风,但相比此前几个月来,至少在白天时,会让那些来自南方的士兵们好过许多。
就是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经过数日的准备后,第二集团军对金州一线的进攻正式打响了。
由于地势的原因,对金州乃至整个旅顺地区的攻略,都注定要在火炮的加持下来完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为此,在上官闳的组织和协调下,国防军在战区内纠集起了数量众多的炮兵力量。
第二集团军现有编制内的火炮,本就有800余门,其中包括270门大口径榴弹炮,余下的则为各式中小口径野战炮。
这些大口径榴弹炮分别是,162门师属105毫米炮,72门军属155毫米炮,以及36门集团军直属的203毫米重型榴弹炮。
为了对付守军用混凝土构筑的永久性堡垒,上官闳还专门申请调来了254毫米攻城炮,这种火炮可以采取较大仰角进行射击,对攻击要塞等坚固目标具有特殊的效果。
只不过由于运输不便,即使有新占地区内沙俄修筑的铁路可以利用,但却因其采用与华夏标准不同的窄轨,反又增添了不少麻烦,以致于在战斗开始时,运到指定阵位的攻城炮仅有6门。
除此之外,因为狭窄的陆上战场就夹在海面之间,海军战舰对陆进行火力支援,同时阻止敌方采取相同的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在战前做好陆海军之间的协调沟通,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准备工作。
而上述各项努力所产生的成效,在作战的首日便都展现了出来。
清晨,当不同弹道,各种口径,来自于陆地和海面的各型炮弹,纷纷落在金州守军的阵地上时,那场面真是无比的壮观。
这样的炮击持续了足有两个小时,起初沙俄方面还展开了炮火反击,双方之间一度进行了炮战。
但在绝对优势力量的打击下,隐蔽工作又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沙俄炮兵,很快就沉寂了下来。
于是,在觉得差不多了的情况下,国防军将炮击进行了调整,除了继续对南关岭的沙俄阵地轰击外,暂停了对金州城的打击。
这也预示着,步兵进攻即将开始。
金州城内的沙俄兵力并不很多,估计是他们认为那里的位置过于突出,又极容易遭到来自金州湾海上的攻击,因而只把其当成是金州地峡的一块外围阵地,并未过多重视。
因此在经过炮火“耕耘”之后,面对第二集团军优势兵力的攻击,金州城仅坚持了小半日,便被攻陷,少数残余守军举白旗投降。
这样一来,国防军解除了后顾之忧,便可以放手攻打位于金州地峡南关岭上的沙俄军主阵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