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亲王御驾亲征,自然是浩浩荡荡,精锐齐出。
这支薛西斯人的军团数量高达九千,是德文盖尔远征军的两倍还多,而这还不是薛西斯人能够出动的全部军力。
此次出征,为了兼顾速度和隐蔽,薛西斯人并没有驱使他们驯养的战兽军团以及数量庞大的雇佣武装,和德文盖尔人一样,阿德温出动的同样都是领地里的常备军团和少数可靠的精锐佣兵。
阿德温很早就做了征服德文盖尔的准备,在上一次战争后德文盖尔人就失去了和他正面对抗的力量,狡诈的亲王意识到如果自己大兵压境,给敌人一种随时可能打过来的危机感,那德文盖尔人很有可能在畏惧之下向他们的国王屈服,而一旦卡尔维克介入了这场战斗,阿德温评估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抵抗对方的。
他喜欢狩猎,是一个技艺熟练的猎人,知道对猎物什么时候该穷追不舍,什么时候该降低存在,让猎物逐渐麻痹,丧失警惕。
在此前他多次派出过使者去向德文盖尔人宣示权威,提出种种要求,却并不在作为最好前进基地的穆腾增加驻军,仿佛只是虚张声势。
这一举动确实麻痹了德文盖尔。
每一次使者到来的时候,他们都怒不可遏,驳斥那些过分的要求,但为了避免战争,如果可以谈判的话,哪怕做出些让步也还是尽量避免战争。
每一次,薛西斯人的使者到来都会在德文盖尔领地内引起一阵骚动,再如何追求荣耀,再如何勇武传统,但没人愿意去打一场“必输无疑”的战争。
但是要薛西斯人没有在穆腾前线大兵压境,那作为中流砥柱,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法师是不可能只身犯险,在没有护卫的情况去直面哪怕是凡人的军团,为一个世俗君王开疆扩土的。
而阿德温早就做好了准备。
在穆腾失陷后,边境领就被薛西斯人纳入了名义上的统治之下,也许确实有人反感薛西斯人的粗暴统治,但同样的,也有人愿意向五宝御车下跪,向亲王效忠。
在战争之前,阿德温就在为一场更大的战争作准备,平原战役时他也没想着能一举吞并德文盖尔,因为战败后的敌人肯定人心惶惶,他这个时候大肆扩张,保不齐老家主就直接找卡尔维克哭王廷,毕竟一边是千年宿敌,一边是同族国王。
一边是被吞比,而向国王屈服只是付出代价、让渡一些自治权利,国王是要捍卫国家秩序的,不会趁人之危把下级领主吞并,这样会引起国内其他领主的强烈不满。
加上虽然获得胜利,但也只能说是略处上风,阿德温的军团在德文盖尔人的拼死抵抗下同样损失惨重,于是他在拿下了穆腾后就派出使者去进行惯例的“威胁式”和谈,然后驻军返回本土。
但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开始或收买,或威胁,或是直接出兵毁灭不臣,成功收服了许多边境地的山民部落为薛西斯人所用。
那些西部的山民之所以在艾尔过来之后就迅速跑来投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薛西斯人在边境地的势力扩张引起了他们的惧怕。
在臣服阿德温的山民帮助下,薛西斯人的军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成功找到了一条足够隐蔽,且相对便利,可供大军快速通过边境地的途径,而阿德温雄心勃勃的计划也就在此时彻底填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他将大军集结于边境地之东的本土,避开德文盖尔人的耳目,然后在时机成熟之时,通过这条道路迅速穿过形势复杂的边境地抵达穆腾,然后获取那里在此之前一直小量分批囤积起来的物资,对德文盖尔人发动闪击,在他们的使者抵达卡尔维克之前,阿德温的军团就将抵达德文盖尔城下,而没有魔法强化的城墙在有法师助战的薛西斯大军面前不过一张薄纸,轻易就可以拿下。
那时,一切就成为了既定事实,德文盖尔家的迅速失败将让布莱奥的国王就算强行介入,也会面临被动的局面,如果卡尔维克的王家法师出动,那阿德温也将立刻向圣城帕萨门德的祭司国王请求支援———那个少年祭司王性格温和,善待他人,是一个风评日常介于“好人”和“软弱”之间的仁慈者。
在薛西斯王国的四方萨特拉普亲王中,阿德温属于比较尊重祭司国王,和圣城关系良好的忠诚者,也许和他在圣城学习时宫廷发生动乱,亲卫奴兵们迎他回归领地继位的时候,当时的祭司国王对他颇有帮助的原因。
尽管祭司王只是个还未成年的少年,权令不出一城之地,但阿德温也对其十分尊重,经常派出使者向圣城宫廷送出厚重礼物,自己也曾多次朝见圣城。
薛西斯王国的王都,圣城帕萨门德对外宣称的是祭司王的宫廷有三位神秘尊贵的“圣巫”坐镇,他们和王室契约是在几代人之前签订下来的,一直持续至今,有的法师离开之后,会遵守承诺推举自己的朋友或是弟子过来为薛西斯王服务一段时间。
但阿德温对真实的情况心知肚明,圣城如今只有两位法师坐镇,其中一位还是因寿命问题,选择找了处僻静地闭关养老,已经十几年没有露面,只有学徒在代其行事,甚至是死是活外人都无法知晓的老朽。
另外一位则是来自南方阿岚帝国里的游历法师,这个倒确实是和契约有关,那位法师是受朋友的推荐,来到薛西斯这个贫瘠地为国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