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宋词名篇三十首 > 第30章(第1页)

第30章(第1页)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①

少年不识愁滋味②,爱上层楼③。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④。而今识尽愁滋味⑤,欲说还休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⑦!

【注释】

①博山:地名。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道中壁:途中某处的墙壁。

②少年:指青壮年时期。不识:不懂,不知何者是。

③层楼:高楼。

④“为赋”句:为了作词而无病呻吟(没有愁而说愁)。强,勉强。

⑤识尽:尝够,深知。

⑥欲说还休:想说又不说。

⑦“却说”句:却说“好个凉爽的秋天”!

【简说】

这首小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的题壁之作,信笔而写却跳脱自然,言浅意深,饶有情韵。

词的上片,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青少年时代的辛弃疾,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为北方人民抗金斗争的精神所鼓舞。他不仅有报“君父不共戴天之愤”的壮志,而且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壮岁旌旗拥万夫”,毅然组织抗金起义,自信中原可以收复。真是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为了说明“不识愁滋味”,从反面来衬托——特意“找愁”。怎样找呢?爱上高楼,登楼远眺。这个登楼的行动本身,显示出少年英雄不凡的气概和昂扬振奋、乐观自信的精神。但登高的目的却是寻忧觅愁,“为赋新诗强说愁”,为了赋诗而勉强无病呻吟,抒写忧愁。无愁强说愁,还须登高以觅愁,从而反衬出“少年不识愁滋味”。词的下片写现在深深知愁。辛弃疾以“马革裹尸当自誓”,怀着捐躯报国的壮志投归南宋,本想协助南宋政权共建恢复大业。谁知,报国无门,被南宋朝廷忽而招之使来,忽而挥之使去,屡遭排挤打击,愁不寻而自来。识得“愁滋味”一层;“识尽”了愁滋味,二层;有许多愁想说,却又怕因言得祸,“欲说还休”,憋在心里愁上加愁,三层;愁绪难抑,非说不可,又不敢直说,便转口“却道‘天凉好个秋’”,四层。一层层地把“而今”的愁之深、愁之大的形象地写出来了。结尾两句,将沉郁得化不开的浓愁,融入轻淡的俏皮之中,以淡写浓,重话轻说,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这首小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有力地讽刺和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

临江仙

探梅

老来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①。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②,为渠着句清新③,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④,归路月黄昏。

【注释】

①玉溪:形容梅花所处之地的高洁。

②“剩向”句:意谓如今既不能雍容于庙堂之上,也无缘驰骋于戎马之间,只能向空山餐秀色。

③“为渠”句:为梅花写下清新之句。渠,称他人,这里指代梅花。

④浑不记:含有物我莫辨之意。

【简说】

神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北灵山下的带湖十易寒暑。这首《临江仙》即作于此时。

此词的旨趣,在上片最后二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以梅花比冰雪,诗词中常见,但多以韵胜,稼轩这两句则以格胜。他只见梅之精神,不见其体态,眼中只是梅的冰雪之姿,无丝毫花的柔媚之态,意境幽深,风骨棱棱。稼轩词笔力之劲健豪壮,于此可见。

不过,豪放不足以尽稼轩。只解豪放,流于粗犷,不是词的上品。辛词的胜场,在于笔力强而气息厚,浑浩流转。说稼轩可比诗中杜甫,就在这一点。上片豪放,排荡有气。若是下片仍以豪语出之,便过于直率,而流入粗豪一路。稼轩并不如此,“剩向”二句一笔挽回,另起一意。写梅亦即写自己。自己具冰雪之操,无软媚之态,可是如今既不能雍容于庙堂之上,也无缘驰骋于戎马之间,只能向空山餐秀色,为梅花写下清新之句,真是无可如何。无穷感慨,尽在不言之中,极含蓄,极沉郁。可知辛词与一味粗豪之作迥异其趣。第三句宕开一笔,写梅所处的环境。着一“带”字,颇有风韵。竹根、流水而带溪云,很有烟水迷离之致。它又是下句“醉”字的诱因和结尾的过渡。词人陶醉于玉溪幽美的境界之中,流连忘返,忽忽已至黄昏于是扶残醉而归。月色朦胧,加之以醉眼,归途中的景色,自不复记省。因探梅而陶醉,因醉而归,词人之心与梅之神息息相通,物我莫辨,于此可悟“浑不记”之妙用。英雄失路,唯求一醉以自遣的牢落心情,读者自能于言外领会。以浑成语作结,意蕴深远,形成“篇终接混茫”的境界。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②,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③,献愁共恨,玉簪螺

髻④。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⑤,江南游子⑥。把吴钩看了⑦,栏杆拍遍,无人会⑧,登临意⑨。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⑩?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