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贵本想维持一下秩序,但朱元璋摆了摆手制止了他。
他其实还是很愿意文武百官好好讨论讨论,他非常好奇,这些个官员能讨论出个什么结果来。
其实关于科举的改革,朱雄英很早之前就已经和他提过了。
选在这个时间点提出来,其实也是想看看文武百官究竟怎么看。
明眼人应该都能明白,朱雄英开始的时候让赵西临帮助编撰科举书籍,只是一个幌子而已,他真正想做的,是科举改革。
一眼望去,其实大多数的官员,对于此事都是持反对意见的。
不必具体去听他们说了什么,看他们的表情动作,以及激动的神态,就已经可知一二了。
能够参加这次朝会的,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是在大明很有话语权的人。
他们并不是都通过科举才有了如今的地位,大多仰仗于祖上的荫蔽,以及地方推举等等方法入朝为官的。
大明如今的科举,除去恩科,每三年一次,可以考上进士的,每年不过百人而已。
而他们,也大多只能到地方任职。
逐渐靠功绩升迁到应天。
换句话说,由科举进入官场的,不到整个官场的四成。
而如今,看太孙殿下之意,怕是要让科举一途占据主导,如此多的类目,想必打算招收的人才,应该也会比以往多上不止一倍。
这是所有官员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但是当百官们看向赵西临,以及其他几位尚书的时候。
却见他们没有什么激动的神情。
这样几乎动摇了整个官宦体制的提议,乃至于对于地主土豪阶级都会带来不小影响。
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朝廷里,居然没有一个有分量的人站出来提出质疑?
这种情况,连朱元璋都没有料到。
哪怕是他,突然提出如此提议,朝廷里那些自视甚高的官员,也多多少少会有些意见。
能够入朝为官身居高位的,背后都有很大的势力支持,他们与背后的宗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这些官员们总是愿意在各种情况下横插一脚。
此刻的奉天殿,突然陷入了一种异样的平静。
自打开国以来,奉天殿很少有这样鸦雀无声的时候。
朱雄英说完自己的提议后,差不多一盏茶的功夫,朝堂上都是鸦雀无声,朱元璋也不愿打破沉默。
此时的赵西临,感觉自己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他想开口说点什么,但踌躇了半天,也不知该如何开这个口。
从前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气势,此时半分也提不起来。
实在是没缓过来。
方才的事还没消化完,太孙殿下就又放了个大招,要是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可就万劫不复了。
他赵西临不畏生死,一把老骨头死不足惜。
但他还是在乎自己的名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