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大明:我爷爷是朱元璋 > 第四百八十一章 淮西浙党(第1页)

第四百八十一章 淮西浙党(第1页)

最开始的时候,两派的斗争,或许只是单纯因为出身地域不同,所以彼此之间看着有点不顺眼。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矛盾搅了进去,所以就成了一笔谁都说不清楚的烂账了。想要真正说清楚这场明初党争,还得从当年明朝还没开国的时候说起。很多人都知道,洪武大帝出身底层,早年还曾经要过饭。后来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参加了起义军。而参加起义军之后,洪武大帝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所以逐渐步步高升,后来就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嫡系武装力量。而等到郭子兴死后,洪武大帝也就独自掌握了这支力量,成了一方之主。同时,在郭子兴死后,洪武大帝把之前那些郭子兴培养出来的人,逐渐清洗干净。在这之后,这支队伍从上到下,就都成了洪武大帝的人了。在这个时期,洪武大帝麾下各部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最小的。当时在洪武大帝的麾下,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是出身淮西地区,和洪武大帝是老乡。这帮人大多出身不高,都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来投奔起义军。如今,洪武大帝带着他们闯出了一番天地,而且还有了一定的地位,这让很多人都觉得,洪武大帝就是他们的救世主!所以接下来,洪武大帝指向哪里,他们就打向哪里,彼此之间特别团结。但是接下来,洪武大帝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帮出身淮西的老兄弟,打仗或许真的是一把好手,对他也算忠诚。但问题是,这帮人的文化水平,好像都不太高,他们不会管内政,更不会搞文治这一套。这可咋整?作为一方之主,洪武大帝很清楚,治天下远比打天下更难。指望这帮淮西老哥们,帮他出生入死打江山,这没问题。可是要想治江山,想要完成那些复杂的脑力工作,这些出身淮西的老兄弟,是万万做不到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继续招人了。在洪武大帝拿下南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基之后,马上开始去各地招揽人才。但凡在当地读书比较多,名声比较大的,就直接派人花大价钱去请他们过来。如果钱不好使,那就直接动武,反正就算是绑,也得把人给绑来。就这样,接下来的几年里,以刘伯温为首的一群读书人,开始逐渐被洪武大帝网罗到了自己的麾下,开始帮洪武大帝做事了。而随着这些读书人的大量加入,原本很棘手的文治问题,暂时也就被解决了。不过,还没等洪武大帝开始松一口气,一个新的情况就出现了。随着这些读书人的加入,洪武大帝很快发现,这帮读书人,和传统的淮西老兄弟们,关系并不是太好。经过仔细观察之后,洪武大帝终于发现了原因。原来,新加入了这帮人,和原来的淮西老兄弟们,根本就不是一种人。用现代话来说,这两帮人,根本就是两个阶级。原本出身淮西地区的那些武将,大多数都是出身底层。他们之前都是因为吃不起饭,家里实在穷的不行了,所以才会参加起义军。就比如洪武大帝本人,但凡当年有其他选择,他可能都不会参加起义军。而除了这些武将之外,淮西功臣这边,少数几个有点能力的文官,水平其实也都一般,家庭情况也一般。就比如最早追随洪武大帝的文官李善长,虽然后来确实很厉害,但是在追随洪武大帝之前,他只能算是一个半吊子的读书人。他之前参加过元朝的科举考试,但却没拿下任何功名。如果放到后世来看,这样的李善长,其实啥也不是。哪怕是和小说里的那个范进相比,他都差着好几个段位呢!再比如,洪武大帝前期最重要的谋士朱升,那位提出“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牛人,他也就只是一个乡贡进士而已。啥叫乡贡进士呢?按照元朝的制度,所谓乡贡进士,其实就是通过府这一级的科举考试,有资格去京城继续考。但是到了京城之后,压根就没考上的这帮人。所以严格来说,朱升其实就是一个落榜生。要是单论学术水平,他大概和后来的那个海瑞差不多。所以,淮西老兄弟这边,真的是没啥文化。少数几个有点文化的,考试水平也都很一般,而且家里一般都很穷。要不然的话,他们也不至于来投奔洪武大帝。反观人家刘伯温,或者说后来浙东党的几个骨干,那就不一样了。刘伯温打小就是神童,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二十三岁就去北京参加了殿试,而且还直接考中了进士。这样的刘伯温,段位大概和明朝后期的那个张居正差不多。至于浙东党的其他几个骨干,大部分也都是如此。而且,这帮人家里往往都比较有钱,或者至少饿不着。所以在洪武大帝起兵之初,他们根本不愿意来投奔洪武大帝。后来有几个人,甚至还是洪武大帝半强迫的请来,这才愿意帮老朱出谋划策。所以,浙东和淮西这两帮人,不管是出身,还是学识、家世以及个人财富,都完全不同。淮西这帮人,基本上就是底层平民。而浙东这帮人,则可以理解成所谓的“地主阶级”。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群人,彼此之间,自然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淮西老兄弟这边,觉得浙东这帮文人酸气太重,只会读几本破书,根本不会打仗,啥也不是。而浙东这帮人,同样也瞧不起淮西这帮人。就这样,从这时开始,洪武大帝麾下的这些大臣,就分成了淮西和浙东这两派。彼此之间,谁也看不惯谁。照理来说,看到了问题的核心之后,洪武大帝接下来就该着手解决问题了。为了维护队伍的团结,他可以搞一些“结对子”的活动,让浙东文人教淮西武将读书,然后让淮西武将教浙东文人打仗。双方有了来往跟合作之后,矛盾自然也就会逐渐消失,以后自然就团结了。但这个想法,其实只能说是现代人的想法,或者说是朱雄英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选择是,就让他们继续斗下去就好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