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8日,第二枚长三火箭点火升空,顺利将卫星送入预定的椭圆轨道。
但卫星进入椭圆轨道仅是成功了第一步,还要利用星上的发动机把卫星一步一步推到距地球近公里的静止轨道上。
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1986年2月1日,中国再次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80年代,基于卫星回收技术上的空间试验成为各国热点。
太空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的商业发射任务。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的时代。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市场上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阿里亚娜中标9颗,而中国仅中标1颗。
机遇有时会不期而至,1986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
继1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事件后。
紧接着一系列的事故让世界火箭发射市场几乎瘫痪。
一时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厂家和用户都着急起来。
天上运行的卫星寿命将尽,地上准备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亚娜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
卫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的对外发射服务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这一年的3至4月期间,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在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征系列火箭的推销活动。
在十几天旋风般日程安排中,先后与十几家宇航公司进行了接触,连续进行了多达24场的中国火箭宣讲。
1986年,在美国的着名的麦道公司的谈判室里,两名中方专家在舌战13名美国技术专家后,终于让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人手中有真家伙,从此美方对中方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认真和尊敬起来。
1987年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
卫星成功回收后,该公司的相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1992年10月6日,发射瑞典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卫星的第一个合同。
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巴基斯坦、瑞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
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火箭可以运载并发射卫星上天,而卫星又可以安全返回,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载人航天打下了技术基础。
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的研制涉及到天文、医学、空气动力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
它的成熟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关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的生死存亡。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