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天幕上又出现了新的内容。
近代之光,国之脊梁!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生前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邓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先后任教于昆明市文正中学、培文中学;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4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
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九院901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72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自1958年以来,邓稼先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邓稼先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贡献。
从1958年至1986年,中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指挥。
……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人,着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09年4月4日生于山东荣成。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12月25日被追认为烈士。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
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