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
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作《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柔石。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
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5月31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
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
6月9日写《答托洛斯基派的信》,8月5日写《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10月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0月17日旧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
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
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
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于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三个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三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
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
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
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
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居。
鲁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间,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也一直作为鲁迅遗属同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鲁迅被誉为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
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