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注视着杨黛儿与她这个年龄不太相符的沉稳举动,心境渐渐平稳了下来,不再如起初那般惊惶失措。
她抬起头望向柳洛秋,眼神中流露出一抹惊讶之色,口中喃喃道:
“这位公子,看着好生面熟啊。”
她低下头陷入沉思,而柳洛秋也在仔细地打量着她,同样感觉似乎在哪儿见过。
柳洛秋将目光转向那昏迷的女子,忽然大声说道:
“大娘,您是小梅的母亲吧?我是洛秋啊。对了,况叔怎么没在这儿呢?”
那妇女用手背擦拭掉眼角的灰尘与汗迹,似乎是因为汗水干涸后有些瘙痒难耐。
她回应道:
“我这不正是要去找况叔嘛。你可还记得小时候在京城,你娘帮我念的那些信?后来我从况叔的一个朋友那里得知,那些信都是况叔在和朋友喝酒之后,因担忧自己命不久矣而胡乱编造的。信里的那个女人根本就不存在。哎,说起来真的是满肚子的辛酸泪啊。我说怎么看你这么眼熟,你都长这么大了。你看看小梅,她可没有你这般好的命运,跟着我可是受了不少苦头。”
“自从你们全家搬到山西之后,我母亲就时常提起你们母女。”柳洛秋说道。
“原来你们是认识的呀,大娘您放心,您女儿没什么大碍。”杨黛儿说着,便已经从马上解下了干粮和水壶。
“姑娘,你说的可都是真的?真是太感谢你了。”大娘满含感激地说道。
杨黛儿淡然一笑,接口道:
“我其实也没做什么,她只是身体太过虚弱,又饥又渴才导致昏迷的。”
陈姨娘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岁月的沧桑:
“每次这孩子讨来食物,总是说自己不饿,让我先吃。”
她的手指轻轻滑过眼角,带走了那里的泪珠与几分苦涩:
“我娘家姓陈,你们就叫我陈姨娘吧。”
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在四人身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杨黛儿轻轻地扶着小梅,让她靠在柳洛秋的肩上,然后递给她一些水。
小梅慢慢地清醒过来,一眼就认出了柳洛秋。
柳洛秋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小梅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羞涩和惊喜。
她瞥了杨黛儿一眼,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立刻装作平静,低头不再说话。
过了一会儿,她吃了些干粮,看起来精神了些。
她和杨黛儿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注视着母亲和柳洛秋互诉离别后的种种。
陈姨娘抬头望天,深深地叹了口气:
“这世道对百姓来说太艰难了,汉人在山西也待不下去了。你况叔后来南下参加了义军。”
柳洛秋好奇地问:
“哦?那陈姨娘,你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