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扶苏和籍孺,胡亥甚至不敢去想象,他们只能暗暗咬紧牙关,不愿王位落入嬴政之手。扶苏担忧政会祸害百姓,籍孺则认为自己未必逊色于政,而胡亥坚信只有成为王,他的才华才能真正施展。此刻的李斯也在心中告诫自己,李斯,千万不可多想,这不过是大王对政战功的嘉奖,带他上王阶,并非授王位予他。
看着这一幕,冯去疾、王绾和尉缭则暗自欢喜,如果局势按此发展,大秦或许将归属于嬴政,而在他的领导下,秦国将再度繁荣昌盛。
王翦此时站在武将行列中,身后是他的儿子王贲。王贲惊讶地低语:“父亲,看来你说的没错,大王确实有意将王位传给公政。”
同样震惊的还有王离,他此刻怀疑自己是否应该遵从祖父的建议,加入嬴政的军队,甚至成为拜月教的一员。“不,现在的大王并未做出这样的决定。”然而,出乎王贲意料,王翦摇头道:“大王此刻内心可能还在挣扎。”
国家大事,交付给何人,岂是轻易可决之事?况且,阿房的儿子,如果不是籍孺,那还会是谁?负责调查此事的章邯此刻还未返回。此刻,王翦明白,大王这样对待嬴政,含有多重意味。
秦王知道亏欠了嬴政,所以才会如此决策,以此向文武百官展示,尽管政没有母系家族背景,但他背后却有强大的支持。自此以后,那些小人恐怕不敢再妄动。
接着,秦王威严地问道:“今日,大秦政凯旋归来,咸阳举国欢庆三日。诸卿有何奏议?”他环视群臣,目光如炬。
尉缭总感觉在哪里曾与那老者有过一面之缘,但一时之间记不清具体细节。然而,在老者的带领下,士兵们的行动整齐划一,进退有据。
。。。
在咸阳城中,尽管刚才的热闹场面已过,但一切秩序井然,并未因此而混乱。
这种能力,显然非凡。
"此言甚是。"王座上的嬴政微微颔首,随后目光转向赵高。
赵高清楚,这是他下令后,吴起登上了殿堂。眼前这位满头白发的老者,此刻却显得精神饱满,四肢有力。
吴起年轻时曾在曾申门下研习儒家学问,后来转而专攻兵法。在鲁国时,他被赋予重任,指挥鲁军大败齐国。之后,他又前往魏国,受到魏文侯的重用。
他未曾料到,自己有一天会为秦国效力。对此,吴起心中复杂难言。“草民吴起,拜见大王。”尽管内心波澜,但他深知职责所在,向嬴政行了一礼。
。。。
"免礼。"嬴政嘴角轻扬,大手一挥示意。
他也觉得这老者的身影似曾相识,但又觉得不可能是本人,可能是画像之类的记忆混淆。
暗自思量,也许这位老者曾是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多谢大王。"吴起急忙致谢,挺直身躯。
实际上,他对嬴政的忠诚不如嬴政,作为万妖幡的一员,吴起只听从嬴政的号令。
"他究竟是何许人也?"王翦此刻也心中疑惑。作为兵家翘楚,他能感觉到这老者散发的兵家气息丝毫不逊色于自己。
这让他震惊不已。虽然嬴政战功显赫,但其成就更多依靠其他手段,而在兵法造诣上,确实不及他王翦。然而,这老者呢?
王翦有种预感,对方在兵法上的造诣或许并不在他之下。
第二百章阿房宫:我给你的提示难道没看出来?
当听到“吴起”二字,殿中的文武百官皆瞪大眼睛,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老者。因为对当今天下来说,吴起依然是响当当的名字,尤其是对大秦来说,这个名字刻骨铭心。
良久,嬴政才确认般地说:“看来阁下和那位同姓同名之人确实有几分相似。”尽管这么说,他的目光依旧凝重地落在眼前的吴起身上。
秦始皇嬴政已经回忆起来,他曾见过吴起的画像,画中的吴起确实与眼前的老者面容酷似。但这怎么可能?难道说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的吴起吗?
王翦的记忆也复苏了,他在画像中见过这个老人,那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都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思想仍在世间流传。
学的人必然看过那些兵家名人的画像,王翦身后,王贲不由轻声道:“原来只是一个同名的人而已。”然而,王翦神情严肃,似乎有所疑虑:“真的仅是名字相同那么简单吗?”
王贲愕然,他不明白父亲此言何意,难道父亲怀疑这位老者就是那个魏武卒吴起?这绝无可能!即使是王翦自己,此刻也反复思考着这个不可能的假设。
“好吧,今后你就跟随政身边。”嬴政回过神,吩咐黑冰台调查。吴起点头后退至一旁。
此时,冯去疾站了出来,他对嬴政行礼道:“陛下,公政日后可能会频繁征战,需要有人照料王府事务。臣以为,不如届时由老朽暂代管理。”
冯去疾原想建议教导公子籍孺,但转念一想,觉得自己可能不够资格。于是退而求其次。
现场气氛紧张,公子籍孺脸色涨红,难道做老师还不如做公子政的管家?李斯更是震惊,冯去疾竟做出这种选择,这意味着在他冯去疾眼中,公子籍孺已无望?李斯原计划与冯去疾共同辅佐公子,让他声势无人能敌。但现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冯去疾素来精明算计,我可能不是他的对手。”李斯暗自思量,“如果他已做出决定,那么公子籍孺恐怕并未得到他们的认同……我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李斯犹豫是否要站出来,重新找回自由,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公子籍孺身上。但他看到公子籍孺求助的眼神,心生感慨。
秦始皇点头赞同:“冯卿,朕曾任命你为公子籍孺的老师,难道你忘记了?”冯去疾答道:“臣不敢忘,但臣认为公政更需要臣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