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地球不好怎么办 > 附录(第3页)

附录(第3页)

野外求救讯号

★在一分钟内,连续发出6次长讯号,停顿一分钟后,重复同样讯号,不要中断直至有救援人员到达为止。(即使已被救援人员从远处发现,也要继续发出讯号,使救援人员知道求救者之正确位置)。

★发出讯号的方法:

1。吹哨子。

2。用镜或金属片反射亮光。

3。夜间用电筒发出闪光。

4。挥动颜色鲜艳明亮的衣物。

★SOS求救讯号

在可能情况下,在平坦的空地上用石块或树枝堆砌SOS大字母(每个字母最少6米)。

背景资料

野外生存训练的起源

野外生存是人类在非生活环境下,最大限度地维持生命力的行为,即人在住宿无着的山野丛林中求生。现有资料表明,世界上第一个野外生存性质的训练学校成立于二战时期的德国。人们通过战争的启发,和战争本身的需要,在没有战争的和平环境里,也对士兵尤其是特种兵进行模拟战争状态的野外生存训练。这是人们对战争的另一种特殊的备战方式。

1940年冬季的一个下午,一艘盟军的给养货轮在北大西洋被德国潜艇击沉。船员们大部分在寒冷的海洋中丧生,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人们惊奇的发现,这些生还者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那些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老兵。LawrenceHolt,兰色烟筒船运公司的老板,为此向知名的教育家KurtHahn请教,希望他能帮助年轻水手提高生存能力。Hahn博士经过分析研究后发现:海难中的生还者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团队精神、丰富的海上求生技能等素质。而这些正是老水手们所具备的优势。于是,1941年在英国威尔士的Aberdovey成立了一所帮助年轻水手提高生存能力的“海上生存训练学校”,并以OutwardBound;作为其注册商标――其寓意为“一艘孤独的小船,离开平静的港湾,去迎接暴风骤雨的考验”。学校的训练科目就是强化学员在危机中求生的意志和能力。这也许是最早的野外生存训练学校了。

以后,野外生存训练陆续在许多国家的特种部队开展,特别是陆战队和空降兵。训练的目标是使受训官兵能在任何国家的任何环境中生存,并且完成异常艰巨的任务。

由于他们进行的往往不是阵地战,经常是在敌战区隐蔽作战,所以,他们不可能向正规军那样随时可以得到给养。因此,要求他们必须自己解决给养、通讯、医疗、导航等问题,而且要随时应付人类和自然所造成的麻烦和意外。他们有时要在森林、海岛或沙漠隐蔽生活几天,几星期,甚至几个月。他们要懂得任何寻找淡水,知道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充饥,掌握保证睡眠和补充体力方法。实践证明,他们中的很多人,做到了,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人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了特种兵的野外生活,从好奇、崇拜到模仿。随着战争的结束,和人们对生活多角化的追求,野外生存训练不断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不断从军队转移到民间。而近30年来,野外生存训练在西方国家里,已逐渐成为一种中青年的时尚。人民通过野外生存活动,化解工作压力,考验自己的意志,强健自己的体魄。

2.灾后心理自助

灾难过后也不是没有什么可以做,除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反省我们现有的机制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灾难综合症“的治疗。即“心理重建问题”。

每次大的灾难过后,我们哀悼那些逝去生命的同时也为那些逃过灭顶之灾的幸存者暗暗庆幸,在与天灾人祸的斗争中我们尽量去减少损失,尽量把伤亡降到最低,并不意味着灾难过后就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有些自然灾害我们人类是不可避免,但如果我们有很好的防范和合理有效的机制,损失是完全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灾难过后也不是没有什么可以做,除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反省我们现有的机制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灾难综合症“的治疗。即“心理重建问题”。

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普通人,都会遇到挫折事件或情感危机,导致内心不适,也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期感到孤单、迷茫和无助,从而需要心理帮助。这些都可以采用自助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在得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术的支持与指导下,协助他们通过内省、观察和领悟,大多数人能通过自我调节不医而愈,自己走出心理的困境。这个过程就是自助心理咨询。

此外,“大灾后产生‘不愉快的心情’是正常现象。”心理咨询专家说,人们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就不会让这种心情产生更糟的影响。大灾过后产生种种不良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但是人们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这种情绪。专家介绍,灾后不良情绪具体表现为焦虑、恐慌、抑郁、紧张,严重的也会影响到饮食及睡眠。

专家认为产生不良情绪之后,最需要做的是“倾诉”以及“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专家指出,人们可以采取三种方式来排解各种不良情绪:

第一种方式是和朋友交流,“把不好的心情说出来”,最好的流对象是和自己有同样经历的同学,这样“可以让他感觉自己并不孤独”;

第二种方式是主动和亲人交流,和友情一样,来自亲人的安慰也将有助于人们走出心理困境;

第三种是对于不善交流的人,建议他们应该主动地寻求专家的帮助,其中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拨打心理咨询热线。

历史档案

灾后给内心增添力量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虽然大连理工大学四川籍学生的父母都没有伤亡,但他们都在为家人担忧,情绪处于失落、抑郁、恐惧、担心的状态。5月15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两位老师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其中11名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目前的情况,坦诚表达了自己对灾区人民关注和痛心的感受,并请各位同学说说事件发生时,自己是如何得知地震消息的?自己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小范:当天下午从同学那里获知,很震惊,没想到会有那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小张:下午3点左右收到一个同学的短信,让我跟家里联系,但电话打不通,我们家距震中只有58公里,开始慌了。

小鲁:那天下午2点50分左右,有同学给我发短信,我开始不太相信,但还是给家里打了电话,可怎么都打不通。当时是下午啊,我爸妈都有午睡的习惯,我……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感受到学生们在确认消息以后的那种极度忧虑、苦恼、焦急的心情,几名学生在述说的过程中流下了眼泪。老师对学生们的反应给予了积极的反馈,告诉学生们这种心情都是遇到反常规事件产生的正常反应,在灾难面前我们都会有这样经历。

老师在下一个环节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目前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说说自己最困扰的是什么?

小范:看到灾区死了很多人,感觉很恐怖,想着要是家里人出了什么事自己该怎么办?

小赵:生命真的是太脆弱了。如今家里在承受那么大的灾难,而自己却还能安心吃饭、安心睡觉,感到特别内疚。

小张:现在不管干什么都需要人陪,晚上也不敢一个人睡觉,只要一闭上眼就会出现家里和家乡人民受灾的画面。

可以看出,学生们主要的关注点以及感受有以下几点:虽然自己的父母没有在此次地震中受到伤害,但是家中的房屋已经倒塌,更是担心自己的父母会在接下来的余震中遇难;感受到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脆弱,有一种强烈的无助感,并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自己没有去参与救援感到强烈的愧疚感和内疚感。学生们在讲述自己的感受时纷纷流泪。

针对学生忧虑、无助、内疚、失眠等情况,老师指出这些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都是应激事件的转化症状,都是正常的反应。同时,老师也注意到学生们的关注点已经开始从自身、从身边的亲友向社会人群整体转移,从目前遭遇灾难的痛苦向如何应对灾难转移,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老师引导大家认知重建,形成正向思维:让我们大家想一想,灾难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和好处呢?想想面对这次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